查看原文
其他

网友素不相识在线组队约战Evolo竞赛?新版【盗梦空间】斩获大奖!

TransAxis TransAxis设计坐标 2023-03-13



在学习建筑的路上

你是否踽踽独行

我们想分享

和你聊聊有趣的、不为人知的

小故事




嗨咯大家好呀~相信最近很多建筑系同学们除了完成学业项目外,同时也报名参与evolo竞赛。evolo的名气不必多说大家都有所耳闻,每届获奖作品那神仙级别效果图以及硕大的脑洞都会在建筑界掀起一阵波澜,开奖新闻堪比电影节奥斯卡名单。那么本期我们迎来2019年evolo竞赛提名奖作者们为我们讲解展示他们竞赛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经历与故事心得。


有趣的是,团队成员中居然有互不相识的线上网友,大家取得联系参加竞赛并最终获奖,这一历程与结果真可谓颇具戏剧色彩。


相信大家听到这里肯定惊讶到合不拢腿——这也可以?那么接下来为大家揭开这有趣的面纱!


既然大家都戏称为效果图竞赛

那就先放两张效果图镇楼





1

EVOLO战队集结!


我们参加的是2019年的evolo,也就是去年这个时候,虽然十一月底就组好了队,但兜兜转转一月初才定下了概念(主要是再不定就来不及了……)。在deadline也就是2月10日当天交的图,算下来用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在四月一个寻常的下午坐在图书馆昏昏欲睡的我突然收到好几条祝福,才得知我们获得了荣誉提名奖。


我们团队一共五个人,分别是龚之宸,陈勇,贺英智,何聪颖,吴添蓉(也就是我啦)。我和龚之宸比较擅长讲故事,陈勇和何聪颖比较擅长建模和画渲染图。(如果有人觉得何聪颖这个名字耳熟的话,那不是错觉!大家还记得被transaxis的一篇[大二天才学妹的“叛逆之路”|梦幻幼儿园震撼来袭!]刷屏的文章吗?是的,就是她)当时的我们都是大三,正值青春,还有力气为方案熬夜和撕逼。


组队过程还蛮简单的,大家都是同学,平时多看看就看对眼了~大三的时候班里掀起了一股做竞赛的小热潮,所以我们就凑个热闹。



2

往期获奖作品研究



接下来就开始正常地走程序——首先研究往年获奖作品。


首先众所周知的一点,evolo对于图纸表达的要求非常高!最近几年的图纸就不用说了,即使是前几年,考虑到当时的建模和渲染软件的限制,那些作品在当时都是非常先锋的。 


2011

另外,效果图几乎是清一色的写实渲染,冲击力强。大部分是两张,分别展示整体效果和局部细节。


2018

2017


其次,主题万年不变,都是摩天楼。颜值上的要求自不必说,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竞赛对于获奖概念的取向悄悄变化了:最初时期几乎不太看概念,造型越酷炫赢面越大,可以说杂志社纯粹为了看看摩天楼到底能长得多好玩而办的一个竞赛,然而近几年它渐渐转型为一个“政治正确”的建筑竞赛,趣味性降低的同时也多了一丝丝学术性(微乎其微)


再者,就是概念取向。美国的竞赛对于创新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尤其是这种参加者众多的竞赛,要想在阅“楼”无数的评委眼里留下深刻印象难于登天呐!正因为这点使我们在概念探寻阶段纠结了接近两个月。


最后我们还是从evolo的竞赛要求中找到了一丝丝希望:


It recognizes outstanding ideas that redefine skyscraper desig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ovel technologies, materials, programs, aesthetics,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s; along with studies on globalization, flexibility, adaptability, and the digital revolution.)


括号里的都不重要,关键词只有一个redefine!所有其实竞赛说明已经告诉你了:


不管你要干啥,来给我们重新定义摩天楼吧! 


总结一下,一共三步:


1 首先需要有一个好概念——一个能重新定义摩天楼的概念

2 其次这个重新定义了的摩天楼需要有高颜值

3 最后就是画好渲染图。



3

头脑风暴


找概念这一步可以说很重要也可以说不重要,一些获奖作品的概念很简单,但是一二三等奖肯定是各方面都需要很优秀,因此作为竞赛小白的我们拿出对一等奖的要求去争取获得提名奖(没想到还真就是提名……)


我们经常互相问:对你来说,哪个作品“重新定义”了摩天楼?

大家的取向非常明显——2016年的一等奖,纽约地平线



那么继续发问:这个摩天楼和常规的有什么不一样,哪里被重新定义了?

结论是:普通摩天楼是地面往上,这个摩天楼是地面往下。


再次问:现在的摩天楼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出颠覆呢?

静止的。

摩天楼能动吗?

能,比如地震的时候。

所以是一个地震的时候可以随着地面一起动的摩天楼吗?

……

能卷起来?

怎么卷?

折叠?褶皱?褶皱可以增加表面积从而容下更多居民?

用在哪里?

……


总之,我们在概念探寻方面思考了很多很多,很多概念真的不是突然就蹦进眼前,而是很长时间带有目的性的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而逐渐摸索,直至浮出水面。


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反向寻找概念”技法——先做一个特殊的摩天楼,再为它构想应用场景


另外,我们还会从别的专业和领域找概念,这也是我们做竞赛常用方法。我们研究过包含且不限于计算机、经济、社会、哲学等领域的专业书籍。不需要读得特别认真,只要保持敏感,边翻边找挖掘可以作为建筑概念的点就即可。即使茶余饭后刷微博和微信,也要保持警觉,特别要关注有“高差”的地方。所以我在微博上一不小心就刷出了一个概念(虽然最后夭折了但当时提出的一瞬间大家都觉得很不错……)在此分享一下:


一则关于山区孩子们每天爬山四个小时上学的新闻,或许能够激发我们究竟做点什么,比如一种沿着山壁爬下来的装置?



第一种非常科幻,我们可以借鉴骨骼的工作原理设计出某种装置。


骨骼工作原理小动画

但是问题也接踵而至,科技驱动下完全可以发明一种小型交通工具,那么能用一个交通工具解决的事情,何必要用一幢摩天楼来完成?因此这个方向被否决了。


另一种用当下的条件、当下的科技,做立足当下的设计。但是这个可能会超出我们能力范畴,因为我们不是机械专业,不懂相关知识。


总之在这个概念徘徊许久后,最终还是走不下去了(不得不说,放弃的感觉真好……)


其实如果选择第一种方向,做一个科幻的、模仿骨骼工作状态的摩天楼应该也非常唯美,但为了这个表现效果需要不断找理由修补概念就非常累。一个好的东西不需要修补,只要沿着它给的线索深入就行了。


这是一位概念艺术家的作品,想象一下,如果这是一座摩天楼,会有多美!





4

概念锁定!


机缘巧合下,我重温了艾未未的纪录片《人流》(human flow),那个时候美墨边境问题很火,比如赫赫有名的“川普墙”。纪录片里人们形成的难民流无关利益,纯粹是对生存的渴望,这点使得我非常触动。


置身于民族主义洪流中的大众是麻木的,动物本能也暴露无疑,没有人性、没有理智,只有简单而直接的原则——驱逐异己;或者说,人性本就是对兽性的压抑。


既然evolo追求探究高科技下关于未来摩天楼的畅想,那么科技真正的责任是什么?我认为并不是天马行空的外太空移民,因为移民外太空究其根源依然是一种扩张。如果高科技驱动下的摩天楼能够成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社会责任感,那会更加符合我们对它的期盼和认知。



看完纪录片,突然有一句充满悲悯与引发深思的话浮现于我的脑海里:


如果我们无路可走。


摩天楼是不是可以成为另一个方向的土地?我们无法选择出生,我们可能不被接纳,那就去创造一个新的家园!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之后的发展比把我赶出来的那个更好,何不为另一种戏谑呢?


想到这里,我们立即做出一个平面城市以及将其翻转后的模型效果


  


所以当把一面土地从水平翻转90度的话,它就又成为了一片新的土地,未来的科技可以解决这片新生土地上所有的系统运作,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科技在未来的意义。新的土地会带来更多可能性,它可能更好,也可能不那么好,无数种可能都在未来等着它。此刻我的心情大概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一样的兴奋与激动吧!


为了使摩天楼展现出在纯粹求生欲望下的社会责任,我们排除政治、排除美墨边境等逐利行为,而选择一个非常纯粹的、仅仅为了求生的地方——叙利亚,也正是那部纪录片里花费笔墨最多的点。


因此我们将最终的概念修整为: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出身,没有办法决定我们是谁。当我们没有那么幸运时,当我们被迫离开家园时,我们可以在这里获得一片容身之处。”


但是这个概念仅仅停留在为难民设计一幢摩天楼还是远远不够的。想为难民设计的摩天楼的人多了去了,大多数仅仅只是借着社会热点寻找一个噱头,而噱头内部究竟有没有干货才是关键。如果要“骚”,就要“骚”到底!


如果是一栋层层叠加的摩天楼,那也没什么特别之处,我们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竞赛的重点是重新定义摩天楼。所以我们希望它避免类似当今大楼那样层层分隔,而是具有一个完整的面——一片垂直于原有地面的完整“新地面”——作为一个新大陆一样的存在。


于是设计的关键就在于:


它能否真正像陆地一样运行?


在科技的加持下,人们不再需要被有限的现实意义上的土地束缚。


通俗一点说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INTRODUCTION



如今,全球流离失所人数正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年底,由于迫害、冲突、暴力或侵犯人权,全世界有655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过去几年增加了30万人,世界上被迫流离失所的人口保持在创纪录的水平。此外,在这一年中,有1030万人新流离失所,新流离失所的人数相当于每分钟20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安置战争下无辜的人民,不仅仅提供临时的营地,而是使他们能在之前熟悉的环境中继续生活,保持社会相对正常的运转,是我们提案的目标。




IDEA



我们提出通过在两国边境建立一座摩天楼来协调这种冲突,向难民提供安全保障和发展机会的庇护所。

 

这一提案的核心在于,如何在狭长的边境线地带,还原居民对原来城市空间的认知,并提供充足的空间——在底面积极端狭窄的这里,这座摩天楼不应该是破碎的层与层的简单叠加,而是水平生活模式向垂直生活模式的转变。

 

在这样一座摩天楼中,人们可以在相对稳定的社会中沿袭他们之前的生活,并得到充分的教育、培训和工作。另一方面,周边国家在提供善意的人道主义帮助时也不会承受太多人口涌入带来的负担。

 

以这样一种不寻常的生活模式的提出,我们尝试着在一种进退两难的境遇中寻找一条新的道路。我们无法选择出身,但我们依然有地方可去。我们不需要考虑我们将在哪一边,我们可以有一个新的,保持权利,身份和语言。


 


5

从概念到实施


就像概念里描述的那样,它是一个和“真”土地一样的土地,如同将“真”土地扒开从下到上分别配套管道设施、交通路网以及建筑等,我们的楼从一侧到另一侧也是按照这样的规则进行分布,所以只要将以上三点解决掉,这个方案就可以成立了!


第一层为“建筑”,我们需要实现的目标是:建筑风格与原地面的相似、功能配比相似、街巷尺度相似…总之就感觉是个翻转的城市,类似盗梦空间里呈现的那样。




关键词:肌理


仔细观察大马士革城市的肌理,我们会发现它有新旧两个部分——旧城是很自然的肌理,而新城则是放射状的。查阅资料后得知新城是法国殖民者所建设的,所以呈现了类似巴黎那样放射状的空间秩序,但是本土人民对于旧城的身份认同感却是更高的,因此旧城更值得我们作为研究的基础原型,包括每个街区的尺度,各功能在街区中分布数量、规模、辐射范围等等。



A normal city sonsists of buildings, greenings, roads and pumps. We propose representing it to a faced, so that we can get a city in a different direction — a horizontal city.


 

关键词:墙上的“洞“


一座城市不得或缺的元素之一就是空地,而空地类型一般分为广场、绿化等,若这些空地翻转,便可成为这面墙上的“洞”,而新型摩天楼的绿化、广场等空地就安排在这些“洞”所在的位置。


大马士革的建筑物通常为居住、学校、教堂、医院、市场等类型,空地通常用作广场、绿化、甚至墓地,因为难民的死亡率很高,高到很多墓地甚至没有亡灵的生前姓名。


 

第二层是交通,这里是我们觉得方案中最具创意的地方。


平面城市的交通可以实现二维平面上各个任意方向的位移,而翻转后的平面如果仅仅只能上下移动,就不能称得上完全完成了水平向垂直的转化工作,使得这座摩天楼最终依然会成为像当今世界中层层叠加割裂的破碎隔阂状。


关键词:等级区分


平面城市中交通有等级区分,那么垂直城市同样具有等级区分,不同等级的区域之间的联通设计成为方案推进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任意向运行的“电梯”


涉及到区域内部体系联通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可以在任意方向运动的车厢。它由内外双壳组成——外壳为圆筒状,可以实现任意方向的运动;内壳为长方体,与外壳分离。当外壳运动时,内壳仍然保持水平稳定。


 


第三层是管道等维生系统。


关键词:形式感


建筑层由于是个体独立的,因此无法做成某种整体感比较强烈的形式,同时单体的形式也没有合理的概念来源。因为大马士革整体建筑风貌中规中矩,虽然有的建筑设计了拱券等特殊构造,但基本都是教堂、医院等特殊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仍是比较普通的形态。


管道自身体量较小,而且夹在各层系统中间,所以从形式上看并不明显。



没有“形式感”的摩天楼在evolo竞赛激烈的角逐中几乎没有生存的可能。对摩天楼这种庞然大物来说,相比细部节点,整体的形式更加重要。由于我们第一次设计如此大尺度的东西,经验把控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最终结果就像一块掀开的土地裸露出内部的世界,过于“机械风”。但是如果没有维生官网体系的话,方案不仅仅在合理性上存疑,同时在形式的整体效果表达上也会有所欠缺,这在evolo竞赛中是万万不可的。



 

最终设计结果如上。


有些人会从较为务实的建筑设计角度出发,认为大楼结构不够稳定,或许两边都可以“挂上”房子寻求结构上的平衡等等,但是这就是竞赛和课程设计、实际工程最大的区别。概念竞赛的重点是表达“概念”,建筑和概念的关系越直接越好,顺着概念推进的结果最好不要用实际建造的思维做出合理化改动。


竞赛的思考逻辑是:

1.它的概念来源是什么?

2.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这样得到的结果虽然不够面面俱到,看起来像是个“营养不均”的“偏科少年”,但它会将概念的表达与阐述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如果“严肃地”盯着方案修修补补追求平衡合理符合逻辑,恐怕会降低了最具特色概念的表达力度。



6

从崩溃到诞生的主效果图


在方案向图纸转化的时候,我们不幸翻车了……因为做方案时几乎从来没有考虑出图与表达,所以最后的主效果图非常难画——扁平,缺乏立体感,就像一面挡住人的巨墙而不并非救人于水火的新大陆。加上又是交图前几天才开始画图,眼看着竞赛的小船快要沉没……我们又一次找到了何聪颖。


何聪颖的话,之前就在TransAxis上看过她的文章,碰巧我们也在同一个粉丝群,就加了好友。我不喜欢给设计加上太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而小何的幼儿园设计在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与争议,比如有一些负面评论如逻辑有问题、方案纯炫技等等,但她对方案的热情却没有人看不见。我喜欢对设计有热情的人,畏手畏脚着实有点固步自封。其实竞赛刚开始的时候就邀请过她,但是她已经一个人报名了,然后我就不停地劝说她,催她把竞赛序列号卖掉,加入我们。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方案奇怪的比例



方案的Rhino模型每一层都是单独建模,分开工作的时候不觉得量大,合模后才发现啊呀妈呀怎么电脑动不了,一看,1.5G……一不小心建了个庞然大物(内心虽然崩溃但是也有一丝丝小自豪呢);不仅如此,周边环境还光秃秃的一毛不拔。要想在两天之内做完周边场景建模并且渲染出图看来是不可能的了,我们只能花了半个晚上紧急寻找符合概念内核设定的背景图片,然后在毫无周边环境的模型里渲染。

 

千辛万苦找到的合适背景图素材


与模型渲染图合成稿


努力后期调色优化


把模型渲染成图放进照片里的时候我们又一次崩溃了——这和以往印象中evolo获奖效果图差太远了!!!还有一天就ddl,说不慌都是假的!为了调整出最合适周边环境和审美标准的色调与材料质感,又不能让主效果图在evolo的神仙图纸里显得过于磕碜,我们连夜抓紧添加各种符合概念设定的细节,修修补补来回调整,终于在后半夜完成了主效果图的救火工作。

 

模型渲染图叠加背景素材


少了一些细节?加!!!


概念色彩不够浓烈?加!!!


画图的过程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煎熬,尤其当画图的地点为凌晨两点的便利店内,更加使人一言难尽。总而言之我们绘图技巧其实很简单——AO渲染+材质拼贴,只不过在后期花了大部分时间用数位板对图面光影、质感进行调整,方才呈现出最终的效果。最后的最后,还不忘在图里加上一个醒目的配景人,算是月黑风高黑灯瞎火中画图狗的一点小确幸吧!




7

竞赛最后的感言呐


Evolo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意义都很大,它是一个里程碑一样的存在,从这开始我们更有信心!大家之后做竞赛的时候不再怀着碰运气、随缘的心态,而是真的开始相信自己,认真思考并且持之以恒地努力付出。下面就邀请小组成员分别谈一谈自己关于竞赛的感悟吧~


 

吴添蓉

我的心中始终交织着谦虚与狂妄。


谦虚的时候:毕竟evolo竞赛名气巨大,不能强求拿奖。只要自己满意就算无缘获奖,起码也可以放进作品集。


狂妄的时候:不能一开始就抱着不打算获奖的心态吧!总有人获奖奖,为什么不是我们呢?


反正就在反复纠结中,开始了对evolo的征途。 



 何聪颖

很意外的是这次竞赛拿到了不错的成绩,在这之后我和这群人有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的合作,不同于evolo的后来半途加入,而是完整的参与。大半年后的今天,当我再回顾evolo方案和图纸,虽然仍有遗憾,但是对我们每个人却是不小的鼓励和催化,尤其对于我这种所处环境不太好,平时除了竞赛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建筑界新鲜产物的普通本科生而言,几乎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非常感谢我的队友们给予异校且一开始只是在网络上认识的我以高度信任和一起参加所有竞赛的机会,我们彼此都学到了很多很多自己原本不擅长的东西,也相信在未来会取得更多不负努力的成果



 龚之宸


我不是一个能够闲下来的人,所以当队友邀我组队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虽然Evolo名气很大,但对我来说和做其他设计在根本目上没有区别。我一直非常看重设计本身是否能够提出具有探索性的点子,我希望设计本身能够有所创新的,这种创体现在建筑模式、组织逻辑上,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追求。


Evolo的交图时间正在寒假内,大年初一在图书馆画图成为我非常难忘的回忆。回想起整个参赛过程,我非常感激我的队友们,缺少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人我们都无法走到现在这一步。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长处都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在设计过程中带来了许多激烈的争辩,但正是这种“不同”使得方案可以不断的精进与完善。


虽然回顾方案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许多遗憾,但其中众多尝试和探索对我来说是更大的收获,这是一个比赛,更是一个逼迫自己学习和突破常规思维方式的过程,对我而言比得奖本身更加重要。这种对建筑的尝试与探索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这个世界告诉我很多事情,有一天我也会告诉它一些事情。





陈勇

这次竞赛成果与其说是一个建筑设计作品,不如说是一次玩票,一次对于建筑能够承载社会意义的畅想。不过这种漫无边际的概念还是经不起现实的毒打,所以那些在真实世界中经过了利益各方拉锯撕扯、商谈妥协后呈现出来的经典建筑才愈发可贵。这次与伙伴们合作的经历无比珍贵,结果反而没那么重要,建筑终究只有建成才能被人铭记。(装逼完了秒怂…我真的很弱,全靠队友carry,真的就是运气好,轻喷轻喷)



 


贺英智

这次竞赛比平时的设计在概念上要复杂许多,在感动自己的同时又要去考虑评委的喜好与文化态度,我们在概念前期经历了不断有新点子的欣喜与冷静下来的自我否定再到疲倦的折磨,最后概念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而概念和设计的深化又是一遍遍的推翻与重建。感谢那段寒冷日子队友们的陪伴,一起去面包店讨论一个又一个下午,方案遇到瓶颈就开始畅聊人生彼此鼓励。这段弥足珍贵的过程也提醒我在建筑的路上需要一直充满激情。



————————————

END FINALLY


文字:吴添蓉、龚之宸、何聪颖、陈勇、贺英智

配图:吴添蓉、龚之宸、何聪颖、陈勇、贺英智

编辑:王祥





相关精彩文章

点击下方图片可跳转继续阅读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